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交响管乐 · Woody · 于 7年前发布 · 最后由 Woody 7年前回复 · 4619 次阅读
风之声
此组曲五个乐章的标题皆取自于法国的省份名,如“诺曼底”、“不列塔尼”、“大巴黎区”、“阿尔萨斯-洛林”以及“普罗旺斯”,这些地区正是美国及其盟军为争取法国之自由所奋战过的地方。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第一乐章开始于一个轻快的六八拍Loure舞曲,主题由两个八小节的旋律组成。发展部是插入一首传统歌谣旋律“The Frence Shepherdess and The King of England”(法国牧羊女与英国国王)。旋律由萨克斯管吹奏。Darius Milhaud在第二主题再使用一首传统歌谣“Voici La Saint-Jean”(瞧!圣约翰之日),而这首正是巴黎地区传唱的歌谣,由高音木管奏出。第五乐章又回到活泼的快板,Milhaud使用了普罗旺斯的传统舞曲Tambourin。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组曲”本身的形成与舞曲的关系相当密切,舞曲体系大多是以器乐为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舞曲最初是为单乐章的形式,但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将数首舞曲连成为一套的乐曲,而称之为“组曲”。
Milhaud《法兰西组曲》以五个乐章组成,但其中有三个乐章中使用了舞曲,而其他两个乐章则使用了类似Bach「管弦乐组曲」中歌谣曲调(Air)的形式,而歌谣曲调的形式又和阿勒曼舞曲相同,所以Milhaud《法兰西组曲》也可说是一组“舞曲组曲”,而 Milhaud也全部使用了法国音乐的素材。
0:00
0:00
《法兰西组曲》最后一个乐章使用了Riturnello Form,这是巴洛克时期协奏曲中,最后一个乐章常使用的典型形式;还有第一、三乐章,类似奏鸣曲式的曲式, 则是之前说过古典晚期及浪漫时代组曲中喜爱使用的,Milhaud则将舞曲形式及奏鸣曲式融和为一,可说是以二十世纪的作曲技法,重新诠释了“组曲”。

本帖由 Windtune 最后修改于 2016-12-01 00:25:26.

共收到 4 条回复
风之声
Woody · #1  7年前  
《法兰西组曲》之乐曲分析与探讨—前言
这首《法兰西组曲》是为管乐团所创作的,所有声部的旋律、节奏以及乐器的音域上,都不是很难去演奏。长久以来,我就想写作一首适合中学生演奏的曲子,而这首曲子正是成果。在美国中学及大学院校管乐团、管弦乐团以及合唱团中的年轻学子们,他们需要属于他们自己的音乐,而音乐本身并不是很难去演奏表现,且保有作曲家的独特写作风格。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这是Timothy Reynish指挥英国皇家北方音乐学院管乐团录制的专辑,由CHANDOS出版,这首《法兰西组曲》试听版本就是出自这里。
这首组曲五个乐章的标题,皆取自于法国的省份名:诺曼底、不列塔尼、大巴黎区(巴黎正是其中心)、阿尔萨斯-洛林以及普罗旺斯,而这些地区正是美国及其盟军为争取我的国家-法国之自由,所奋战过的地方。

我使用了这些省份的一些歌谣旋律,而我希望美国的年轻学子们,能够听到这些属于法国的通俗歌谣旋律,并且能知道在这些地方怀有和平及民主情怀的乡亲父老们,在过去七十年间,奋力抵抗德国三次侵略所带来的战争、破坏以及残酷的杀害行为。Darius Milhaud(以上是作曲家亲自写于总谱前的乐曲解说)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Darius Milhaud(1892-1974),法国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大部分Milhaud的作品都传达出一种洁白以及生活幸福的感觉,但在这首《法兰西组曲》中,却感觉到许多沉重的悲痛感。Milhaud写作此曲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Milhaud全家人坚持留在巴黎,直到巴黎沦陷在德国纳粹的手中之际,才迁往美国,全家迁往美国的时间是1940年7月。这样一段经验,特别是对一个著名的犹太裔以及中晚年的生活都在轮椅上度过作曲家而言,是相当不愉快及沉痛的。

1944年,美国一家乐谱发行公司-Leeds Music,委托Milhaud创作一首适合中学管乐团演奏的曲子,而Milhaud将有关战争悲痛的感觉以及他的思乡情怀,结合了法国传统的歌谣,诉诸全曲。全曲在1945年由顾德曼管乐团(Goldman Band)第一次首演,并且在之后改编成管弦乐团版本,由纽约爱乐管弦乐团首演。全曲共分五个乐章,演奏时间约16分钟。

本篇报告将分成四大部分,笔者将透过作曲家的生平、其作品之概述及乐曲分析与比较,最后透析出全曲的音乐元素,以及Milhaud所展现出的“法国精神”。
风之声
Woody · #2  7年前  
《法兰西组曲》之乐曲分析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第一乐章 Normandie(诺曼底)Animé-活泼的
第一乐章开始于一个轻快的六八拍Loure舞曲,主题由两个八小节的旋律组成。第一段第一主题由双簧管、单簧管及小号吹奏出,接后第二段第一主题由萨克管与长笛承接,但单簧管与小号还是旋律音乐的主轴。十九小节后为一个四小节的过渡,由萨克管与法国号做为桥梁,之后接入了g小调的第二主题。第二主题为三组四个小节的乐句所组成,由高音木管作为旋律的主轴。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这是Frederick Fennell指挥伊斯特曼管乐团录制的专辑,由水星唱片出版。本篇幅中的五首《法兰西组曲》音频试听就是这个版本。

进入主题发展部之后,调性则一直在改变,而复调性也运用在里面,发展部 1 由第一主题开始发展,调性转为f小调,小号与法国号为旋律的主轴,而高音木管则成为对位旋律。发展部 2 则是插入一首传统歌谣旋律「Tne French Shepherdess and the King of England」(法国牧羊女与英国国王),旋律由萨克管吹奏,调性为F#大调。发展部 3 则是第一主题第二部分的发展,旋律又回到开头的配器,由双簧管、单簧管及小号吹奏,而调性则维持在F#大调上。发展部 4 是第二主题发展而成,但只有四个小节,旋律在单簧管与萨克管。
0:00
0:00
发展部 5 则运用了Milhard常用的作曲手法“复调性”,素材为第一与第二主题的混合,第一主题在G大调上,而第二主题在B大调上,并且改变第一主题进入的位置,由第一拍转为第二拍,但也是只有四个小节的发展。发展部 6 由第一主题第二部分承接G大调开始,伴奏部分呈现半音上升的音形,又四小节后主题第一部分亦由第二拍进入。发展部 7亦是由第一主题第二部分做发展,伴奏部分仍呈现半音上升的音形,但调性已转回到Bb大调上,发展部到此告一段落。接著四小节以卡农方式的过渡之后,由乐团齐奏的方式进入了再现部,最后以小号吹奏第一主题第一部分的前句做为尾声结束这乐章。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第二乐章 Bretagne(布列塔尼)Lent-缓慢地
由低音声部吹奏出持续的Bb音,乍听之下,像是Bb大调,或是g小调的开头,但延长记号之后,法国号竟吹奏出F#/A的和声,乐曲是开始于D大调,主题旋律由法国号吹奏,而第五小节开始的两小节过门,则贯穿整个乐章。第二主题由双簧管奏出,调性转为e小调,伴奏由长笛与长号吹奏出大九度的不谐和音程。
0:00
0:00
第三主题再转成b小调,由长笛与单簧管奏出五声音阶(缺少第四、六音)的旋律,但低音却呈现C大调和G大调七和弦的伴奏,更增加其冲突感。回到第二主题,旋律依然是由双簧管奏出,但多了一条对位旋律,由上低音号奏出。最后回到第一主题时,结构与第一次出现相同,整个乐章结束在渐弱的D大调一级三和弦长音上。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第三乐章 Ile de France(大巴黎区)Vif-活泼、充满生气地
这个乐章为一活泼的 cancan舞曲,开头两小节由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音形,之后接入由高音木管及小号奏出的第一主题,而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音形则贯穿整个乐章。第十四小节处,第一主题再次出现,但已转为Db大调,而主奏乐器也改为低音铜管,此时短笛及双簧管,便成为了一对位旋律。到了第一主题第三次出现,主题改由法国号吹奏,而短笛、双簧管及Eb单簧管则以卡农方式进入。
第二主题Milhaud再使用一首传统歌谣「Voici la Saint-Jean」(瞧!!圣约翰之日),而这首正是巴黎地区传唱的歌谣,由高音木管奏出,调性为G大调。十二小节的第二主题之后,则进入发展部。发展部元素包含第一主题、第二主题以及第一主题的对位旋律交替出现,而整个发展部的音响都是由高音木管吹奏,并且转了三个调(G大调-C大调-F大调)。再现部又回到之前的配器法,由高音木管及小号吹奏四小节,而最后的尾声则由第二主题作为结束。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第四乐章 Alsace-Lorraine(阿尔萨斯-洛林)Lent-缓慢地
主题由萨克管三重奏缓慢奏出,而四小节长号的滑奏(Glissando)则是另一重要的动机贯穿整曲。第一主题a则加入了长笛,与萨克斯管一起吹奏。第二主题由高音木管奏出,而低音的对位旋律则由滑奏的动机产生。第三主题,是由C为中心音而展开,主题旋律由独奏小号吹奏出,调性则在G大调上,但低音旋律则是D音上分解的减七和弦,第三主题a旋律则亦是由独奏小号奏出。回到A段时,重複了第一主题与第一主题a,配器架构则是相同。C段间奏部分则是由整个单簧管群吹奏,调性则转到了F大调,长号的滑奏动机依然流串期间。
回到B段,Milhaud 再次以卡农形式发展乐曲,前半段以第三主题进行卡农,长笛与双簧管一组,跟小号形成二部卡农;而后半段则以第三主题a进行卡农,多加了一部单簧管群,形成了三部卡农。乐曲以渐强的方式再次回到了A段,所有的主题在此做了大融合,第四乐章结束在第三主题a 形成的强奏音型节奏中。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第五乐章 Provence(普罗旺斯)Animé-活泼地
第五乐章又回到活泼地快板,Milhaud使用了普罗旺斯的传统舞曲Tambourin。第一主题由长笛与单簧管群奏出,十四小节后接入Tambourin舞曲的乐段,由短笛与长笛奏出旋律,而军鼓与定音鼓持续八分音符的固定节奏。回到A段第一主题再次由长笛与单簧管群奏出,但则多了由上低音号所吹奏的第二主题作为对位旋律,A段最后一小节则出现小号的信号曲主题,渐慢之后接入第三主题。第三主题以Ab大调出现,旋律更加优美,主题由长笛与萨克管第一部奏出,而信号曲动机的对位旋律则由萨克管第二部与法国号奏出。
0:00
0:00
第二次回到第一主题则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份旋律由单簧管、小号与上低音号奏出,而短笛、长笛与双簧管则奏出由第一主题变奏的对位旋律,最后一小节依然以信号曲主题作为结束。第二部份第一主题由单簧管群、萨克斯管与小号奏出,而短笛、长笛、双簧管与Eb单簧管则奏出信号曲动机所变奏的对位旋律。再次进入B段,配器与第一次相同,但却缩短了小节数,很快地进入第三次的A段。此处A段已融合了三个元素,包含第一、二主题与信号曲动机所变奏的对位旋律。最后尾声处则加重信号曲动机的质量作为全曲的结束。
风之声
Woody · #3  7年前  
透过了乐曲分析,笔者寻找出了两个值得探讨的课题,分述如下:
一、《法兰西组曲》乐曲结构之探讨
《法兰西组曲》乐曲结构的探讨,可以先从“组曲”(Suite)本身的形成来讨论起。“组曲”本身的形成与舞曲的关系相当密切,舞曲体系大多是以器乐为主,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舞曲最初是为单乐章的形式,但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将数首舞曲连成为一套的乐曲,而称之为“组曲”。这样形式的曲种到了巴洛克时代达到颠峰。巴洛克时期的组曲,是一种很重要的器乐形式,亦由多乐章的舞曲组成,且各乐章都是同调性。古典时期的组曲则已脱离了完全是舞曲的形式,有嬉游曲(Divertimeto)和小夜曲(Serenade)两种形式,皆属轻鬆的风格,为当代高阶层人士在晚餐后娱乐之用,或在黄昏之时作为露天表演。但奏鸣曲式流行后,组曲又以奏鸣曲式出现,尤以古典晚期及浪漫时代具代表。在十九世纪之时,“组曲”还包括了选自歌剧或是芭蕾舞剧的音乐。“组曲”发展至现代,形式可说是是相当自由,只要是数乐章组合而成的的较大作品,都可称作为“组曲”。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Milhaud《法兰西组曲》乐曲结构,可和J. S. Bach(1685-1750)所写的六首《法兰西组曲》来做个比较,可看出Milhaud《法兰西组曲》所属之风格。乐曲名称同是《法兰西组曲》,Bach的《法兰西组曲》,结构上则是严格的巴洛克舞曲组曲形式,多以五个乐章组成,以阿勒曼舞曲(Allemande,德国之舞)、库朗舞曲(courante,法国或意大利之舞)、萨拉邦德舞曲(Sarabande,西班牙之舞)、基格舞曲(Gigue,英国或意大利之舞)为主,其他则搭配像是小步舞曲(Menuet,法国之舞)、布雷舞曲(Bourrée,法国之舞)及嘉禾舞曲(Gavotte,法国之舞)等,而整个Bach的《法兰西组曲》可看出主体所用的舞曲大多不是法国的舞曲(第二、四、五、六号中的库朗舞曲是意大利式)。反观Milhaud《法兰西组曲》,同样以五个乐章组成,但其中也有三个乐章中使用了舞曲,而其他两个乐章则使用了类似Bach「管弦乐组曲」中歌谣曲调(Air)的形式,而歌谣曲调的形式又和阿勒曼舞曲相同,所以Milhaud《法兰西组曲》也可说是一组“舞曲组曲”,但最不相同一点,则是Milhaud全部使用了法国音乐的素材。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其他还值得注意的地方像是,Milhaud《法兰西组曲》最后一个乐章使用了Riturnello Form,这是巴洛克时期协奏曲中,最后一个乐章常使用的典型形式;还有第一、三乐章,类似奏鸣曲式的曲式,则是之前说过古典晚期及浪漫时代组曲中喜爱使用的,Milhaud则将舞曲形式及奏鸣曲式融合为一,可说是以二十世纪的作曲技法,重新诠释了“组曲”的旧有形式。

二、法国精神在《法兰西组曲》中的呈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许多的国家造成相当大的不幸,而法国正是其中之一。犹太裔的法国作曲家Milhaud ,更深刻的体验到战争所带来的莫大悲痛。乐曲的创作理念,笔者已翻译了Milhaud 亲笔所写的乐曲解说,大致上已以说明了作曲家对所要传达的意念,但笔者希望再从乐曲本身的角度出发,再深入探讨作曲家对于国家的珍爱所展现出的“法国精神”,在于乐曲中的表现。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首先,五个乐章的命名,除了是盟军奋战过的地方之外,像是第一乐章“诺曼底”诺曼底,那里正是整个法国在1944年6月6日(D-Day)首先沦陷,也是整个法国首先光复之地(诺曼底登陆之役),由诺曼底成为第一乐章倍感意义。而乐章的顺序亦是顺著光复路线排列下来(第五乐章是作者描写自己的故乡,并不是最后一个光复的地区,阿尔萨斯-洛林才是)。旋律「Tne French Shepherdess and the King of England」,除了是传统歌谣外,依稀透露出对于盟军的支持,而这也正是Milhaud 对盟国展现出“法国精神”的表现。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第二乐章“不列塔尼”,可以感受到一的国家受到战争的破坏,人民内心的悲痛。Milhaud使用许多不谐和音程来传达这种意念,而这样的感觉持续整个第二乐章。幽美的旋律却带著不和谐的伴奏,可以感受到不列塔尼的人们直到和平条约签署之前,受到德军屠杀的悲痛心情。

第三乐章中,快乐的主题旋律,再加上传统歌谣「Voici la Saint-Jean」的使用,可以感受到完全属于巴黎、属于法国人的精神意念,同时也描写出大巴黎地区热闹的一面。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第四乐章,阿尔萨斯-洛林是法国在第二世界大战中受到德军侵略佔领最久的地方(长达八个月,直到1945年2月13日为止),一样像是第二乐章幽美的旋律,但长号的滑奏却倍感沉重,表现出这漫长八个月的阿尔萨斯-洛林人们的痛苦、悲惨与等待。

第五乐章“普罗旺斯”,是Milhaud的故乡,整段乐曲就像描写普罗旺斯明媚的风光,尤以第三主题的优美旋律为是,以及信号曲的动机就像庆祝整个法国的光复的宣示。从乐曲中出发,观察作曲家所有的伏笔,在在显示出他对祖国的热爱精神。
风之声
Woody · #4  7年前  
虽然Milhaud写了许多为管乐器组合或是管乐团的音乐,但《法兰西组曲》一直是最受欢迎的曲目之一,不是很难,更适合中等学校的乐团演奏。这更让学生们认识法国的歌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以及这位久经世故的二十世纪作曲家-Darius Milhaud。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Milhaud一直被认为是“法国六人组”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但Milhaud在这个团体的时间却只有短短一年。“法国六人组”的产生,是由于每位作曲家为了共同一起写作、发表作品而组成团体,最初是有部分共同的理念,如写作主题使用生活的素材,或是接触其他类型的音乐等,但这些理念并不影响到每位作曲家的写作风格。以Milhaud为例,他一生的写作风格多变,很难将他只局限在“六人组”之内。而其他五位作曲家,虽说风格较为稳定,但每人所呈现的曲风还是非常地个人化。Milhaud会为“六人组”之首,应该是Milhaud在他作品中大量的使用法国音乐的素材,例如民歌运用,所以大众才以Milhaud为“六人组”之首,代表着“六人组”所展现的法国音乐。就如上述所比较的Bach的《法兰西组曲》,随名为如此,但实际上使用法国音乐的素材,可说是少之又少,而Milhaud的《法兰西组曲》却道地展现出这才是真正以法国人、事、物为主的意念。
经典交响管乐作品《法兰西组曲》赏析-D.Milhaud
民歌的使用,可说是Milhaud众多作品中的一大特色,而在巴西的两年里,以及他在各国旅行同时,所收集到的民歌,可说是给他相当大的启示与帮助。《法兰西组曲》作品完成的当时,美国作曲家P. A. Graninger(1882-1961)就相当注意这部作品,并写信给Milhaud,在信中形容这首曲子为一首相当迷人的作品,民歌素材运用的相当的自然,每个乐章就像精致的小品,形式与配器也都相当的完美。在《法兰西组曲》中,还可发现一件事,即是每个乐章的曲式都相当得传统,但整部乐曲的组织架构却不守旧,以二十世纪的技法来结合与变化传统曲式,也可说是这部作品相当成功的地方。

在笔者前一篇以「英国管乐合奏作品中的民谣风-Gustav Holst第二号军乐组曲」的论述中曾经提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也正是“国民乐派”开始萌芽茁壮之时,欧洲各国的音乐家都在畅谈其音乐创作上的“民族主义”(Ethnocism)理念。各国音乐家则是以本土的艺术为主,开始吸收而成为自己音乐创作上的素材。但在国民乐派初期,这种创作的理念也仅是“民族”意象上的幻化而已,如使用各国传统的音阶,或是从民族艺术品上得到的灵感而铺陈在乐曲的表达上而已,但音乐的根本还是属于作曲家。而在英国,G. Holst(1874-1934)及R. V. Williams(1872-1958)等作曲家同样大谈“民族主义”的信念,但他们所呈现的方式则跟其他欧陆国家大不相同。采集本土固有的民谣,成为自我创作的最基本素材,这样的创作他们认为才是属于民族国家的,才是属于这块固有土地的,这样大谈“民族主义”在音乐上,才有意义,Milhaud而正是追随这样的步伐,真正地来找寻自己民族音乐的根。
回帖
需要登录才能回复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