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声的管乐新作:管乐交响音画《茉莉与玫瑰》、《憧憬》

中国音乐 · 和声王 · 于 7年前发布 · 5463 次阅读
风之声
长风出谷雄心壮 千曲和声正气扬--著名军旅作曲家《茉莉与玫瑰》作者王和声专访
邢曼丽 南京文艺生活
王和声的管乐新作:管乐交响音画《茉莉与玫瑰》、《憧憬》
1937、1213、30万,这是一组沉重的数字;苦难、人间、地狱,这是一个国家耻辱的记忆;古都、城墙、长江,30万同胞被剥夺鲜活的生命,成为中华民族心灵深处难以消弭的伤痛,山河在呜咽,国殇犹啼血。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勿忘国耻、奋发图强,为了在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第三个国家公祭日献演一场主题音乐会,去年春天,应南京市委宣传部之邀,解放军军乐团艺术家一行七人来南京体验生活,我有幸见到了歌曲《草原夜色美》的曲作者、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室主任王和声老师。并在南京亚历山大音乐工作室亲耳聆听了王老师声情并茂的演唱,令人沉醉。
王和声的管乐新作:管乐交响音画《茉莉与玫瑰》、《憧憬》
有人说,一首歌可以代表一个时代,《草原夜色美》不仅旋律优美,更印证了那个时代年青人的心迹。歌声牵引人们进入辽阔的大草原,舒缓的乐音在清幽的空气中渐渐弥漫,夹杂着奶茶的芳香,飘向缀满璀璨星光的远方。不知是德德玛的歌声点缀了草原,还是草原的美丽衬托了歌声,这首歌经“草原上的夜莺”德德玛浑厚醇园的嗓音深情柔美地演绎,迅速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中国的小夜曲”,也让人们记住了“王和声”这个名字。
当问到《草原夜色美》的创作缘由时,王和声说:“我的音乐就是为咱老百姓写的,即使不具备很深音乐理论和技巧修养甚至根本没有音乐知识的人都能接受,也能听得懂。”他告诉我退休以后可能会写歌,并说:“写歌最简单,最快乐。30年前我是军乐团的一名巴松管演奏员,演出和训练之余爱上了作曲,创作《草原夜色美》时还不到30岁,而且还没去过草原。”
王和声的管乐新作:管乐交响音画《茉莉与玫瑰》、《憧憬》
《礼记》云:“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王和声准确把握内心对浩渺无穷、博大精深大草原的深刻感受,任“琴曲悠扬笛声脆”、“牛羊如云落边陲”等唯美画面在笔下悠悠徜徉,感时而发,触物而成,意境空灵的音乐旋律是这个28岁年轻人的情怀表达,听后令人 “沉醉不知归路。”
1937年的冬天,南京恍若与世隔绝的人间地狱,30万同胞惨死于侵略者的屠刀下,其时,有23位西方侨民冒着生命危险默默地反抗着日军的残酷暴行,在不到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里,最多的时候,他们曾经护佑过近30万的中国民众,其勇毅、大公无私、热忱拯救难民的决心和精神,值得被历史铭记。在陪同军乐团采风艺术家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时,发现王和声对纪念馆走廊墙壁上一组照片很感兴趣,那就是丹麦友人辛德贝格当年救助中国难民的一组珍贵史料图片,纪念馆工作人员在详细讲解了丹麦人辛德贝格与德国人京特在南京江南水泥厂建立难民营的故事,接着又带领大家来到盛开黄玫瑰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花圃”旁,参观凭吊这位在日军对南京施行大屠杀时,勇敢地收容保护了1万多名中国难民和伤兵生命的“活菩萨”——辛德贝格先生。这种超越国界的大爱和善举令王和声深为感动。
0:00
0:00
同样触动他心灵的是纪念馆墙上的一张照片,上面有几行五线谱,这正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被谱写、传唱,给无数难民带来活着希望的《蚕豆歌》,王和声用手机拍下了乐谱带回北京反复弹唱,启发灵感。之后他又来到《茉莉花》的故乡,听看了六合民歌《鲜花调》表演,纯朴自然,极富感染力的原生态音乐令他着迷。当他了解到,1997年7月1日,在香港回归中英政权交接仪式上,悠扬清丽的《茉莉花》曲调 ,正是由解放军军乐团首度演奏,响遍五湖四海时,灵感闪现,何不用两种花的碰撞表现世界人民向往和平的主题。
明确了纲领,回到北京即刻投入创作,用他写过1000多首曲子的功力,很快完成了作品初稿。张海峰副团长在听了他用钢琴弹奏的《茉莉与玫瑰》后激动地说:“太好了老王,就这么写!这是真正从实质上靠近南京,融入南京元素的作品,有与南京的文化交汇熔铸,在冬的凛冽中,酝酿春的希望的感觉。”当王和声弹奏到接近尾声时,引入的一段童声音乐,令张指挥兴奋不已,认为加入表现向往和平和憧憬未来的新音色是一个很好的创新。后来作为一个亮点呈现在音乐会上的那纯净如水晶般的童声合唱,清脆、甜美、稚嫩、柔婉,像洒在人心上的忧伤,温暖,空灵,有力量。
王和声的管乐新作:管乐交响音画《茉莉与玫瑰》、《憧憬》
《茉莉与玫瑰》用奏鸣曲式创作完成,作品的序奏是一组引自茉莉花音乐动机的低音旋律,沉痛而遥远,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在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往事,琴声呜咽,九曲回肠,具有一种凄美的东方色彩。两种花的诗意,是心与心最近的地方,王和声用音乐的形式将它们完美的合为一体,让象征纯洁友谊和美好祝福的黄玫瑰与喻意勤劳善良南京同胞的茉莉开始对白,用暖暖的温情奏响闪烁人性光芒的乐音,副题为一段流动的小调旋律,适当引入丹麦的民歌元素,是辛德贝格玫瑰的形象代表。接着一组粗涩的锯齿性的节奏和声及旋律音型将人们拉回战场,各种不协和音素意喻着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肆意的践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茉莉花被撕碎,南京人民遭受着空前的苦难……
王和声的管乐新作:管乐交响音画《茉莉与玫瑰》、《憧憬》
浩劫后的南京,生灵涂炭,哀声遍地。英国管和木管先后奏出了如泣如诉的主题,在向世界诉说、求救、控诉。一段空灵的《蚕豆歌》旋律响起,副部主题动机逐渐引入,代表了拉贝、魏特琳、辛德贝格等国际和平人士的无私援助和善举。代表南京民众的主题动机不断的分裂,以插入、复调等手段出现,以各种形式与代表国际和平人士副题动机融合、发展,表现了关爱救助、躲藏、斗争等诸多丰富的场景。再现部副部音乐在主调上先于主题出现,主部音乐元素在下属调和主调上跟进并进入尾声,空灵而纯真的童声合唱与深情的混声合唱新音色的加入犹如一道神圣的光环,与乐队一起表现了两种和平之花的顽强生命力和相互的帮扶与关爱,及对人类美好生活和理想的无限憧憬之情。
王和声的管乐新作:管乐交响音画《茉莉与玫瑰》、《憧憬》
作品构思精密,意境瑰奇,旋律深沉和谐,由缓而急,由急而缓,节奏起伏,浑然天成。大爱如潮水涌动在每个观众的心房,唤醒人们共同的记忆,传递人类共同的心愿,烛照人间共同的未来,表达了铭记历史、展望和平的愿景。《茉莉与玫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永不忘却——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音乐会上一经奏响,更引起广泛好评。王和声说:“一路走来,这是我最用心的一部作品,如果能把它作为精品留传下来,也值了。”

作为军队成长起来的艺术家,王和声始终恪守军人的职责,坚持为军服务。共创作和创编包括交响乐、交响诗、交响音画、室内乐、礼仪用曲、合奏、独奏、合唱、独唱等多种体裁形式的音乐作品上千首,其中50多首作品在全国、全军各项赛事中荣获大奖。歌曲《草原夜色美》《草原牧歌》《春的祝福》、管乐曲《成功之路》《五声神韵》《难忘的旋律》《马背上的长城》《月光下的舞步》《圆明园》《彝海》《家园颂》《砺兵》等作品流芳祖国大江南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他创作编配的外交礼仪作品《号角曲》、《致敬曲》在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交接仪式上奏响,由著名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玛演唱的歌曲《草原夜色美》曾在80年代荣获全国征歌一等奖、他创作的无伴奏混声合唱《草原夜色美》在2008年曾荣获文化部文华音乐作品创作一等奖。为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创作的颁奖仪式入场曲《成功之路》在两奥期间共演奏了774次之多。原创阅兵仪式曲《砺兵》和编配的《在太行山上》《人民军队忠于党》《游击队歌》《团结就是力量》《歌唱祖国》等作品,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中被千人联合军乐团演奏。
王和声的管乐新作:管乐交响音画《茉莉与玫瑰》、《憧憬》
管乐是西洋舶来品,但要让它成为最具民族精神和中国文化意蕴的艺术形式。王和声的贡献是不可抹去的,他把中国民乐的元素不断地渗入进去,与中华文化精髓和现当代社会文化语境相融合,及其熨帖的美妙旋律让世界音乐界印象深刻。正是由于他对音乐的沉迷,使得他的作品高华雄浑、富有张力,体现了他根植沃土,热爱人民的淳朴感情和多面的创作才能。几十年来,他坚守艺术理想,将感恩怀念之情蕴含于音乐之中,用文艺的力量重塑一个个民族的自信,用动人的旋律编织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把动听的和声幻化成一首首优美的诗篇。新岁来临,王和声不忘初心,心怀理想,撸起袖子往前走,岁月悠悠,路还很长。

王和声: 河南省洛阳人,解放军军乐团创作员,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管乐学会理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创编国家和军队仪式音乐和国宴席间音乐,各类声乐、器乐作品千余首,其中50余首作品在全国全军荣获大奖。主要代表作:歌曲《草原夜色美》、无伴奏混声合唱《草原夜色美》、交响管乐《圆明园》《彝海》《家园颂》《砺兵》等,仪式曲《回归号角》《烈士纪念日号角》等,为200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创作的颁奖仪式入场曲《成功之路》在两奥期间共演奏了774次之多,为中国管乐、为祖国争得了荣誉。2011年6月及2016年4月在国家大剧院和解放军军乐厅成功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本帖由 Windtune 最后修改于 2017-01-18 18:25:38.

回帖
需要登录才能回复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