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维埃·梅湘与他的“世界末日四重奏”

单簧管 · Steve · 于 7年前发布 · 最后由 Windtune 7年前回复 · 3689 次阅读
风之声
奥利维埃·梅湘与他的“世界末日四重奏”
世界末日四重奏 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 (Quartet For The End Of Time),为小提琴、单簧管、大提琴、钢琴而作的时间之终结。

《世界末日四重奏》是在集中营里写成的。一九四O年,加入法军作战的梅湘被德军俘虏,囚于德、波边境古力兹城(Gorlitz)的战俘营。饥寒劳苦的肉体生活逼使他借由作曲来求取精神上的慰藉,他写出了史无前例、奇异组合的四重奏,因为同营的难友中另有一位小提琴家、一位大提琴家、一位竖笛家。一九四一年一月,一个苦寒的夜晚,在五千名来自法国、比利时、波兰以及其他国家的战俘前面,由梅湘自己担任钢琴部分的演奏,首演了这首充满象征意味的作品。
奥利维埃·梅湘与他的“世界末日四重奏”
这是一首描述不受时间威胁的永恒之境,闪现渴望、灵视与幸福光彩的作品。梅湘音乐的重要特质在此俱可发现︰复杂精致的节奏、独创的调式、充满色彩的和声、鸟叫,以及对宇宙万物的爱。梅湘是具有神秘主义倾向的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我们并不需要有跟他一样的宗教信仰才能分享他创造出来的神妙。
0:00
0:00
在《世界末日四重奏》乐谱的开头梅湘引了《圣经》〈约翰启示录〉里的话阐明题旨︰“我看见一位力大的天使从天降下,披着云彩,头上有虹,脸面像日头,两脚像火柱。他右脚踏海,左脚踏地,如是踏海踏地,向天举起右手,指著永恒的祂起誓说︰不再有时间了;但在第七位天使吹号发声的时候,上帝的奥秘就完成了。”
但梅湘着重的并不是末日的巨变、恐怖,而是寂静的崇敬以及美妙、平和的心景;他所欲表达的是困顿的人类对于更高层次生存境界的想望,人性中神性部分对兽性部分的呼喊。如是我们听到鸟儿们在深渊歌唱(第三乐章)——独奏竖笛模仿鸟鸣,在悲伤与倦怠的时间深渊吟咏我们对光、对星、对彩虹、对喜悦的渴望;如是我们听到大提琴与小提琴,或者合奏(第二乐章),或者独奏(第五、第八乐章)的神圣的咏唱——甜美、长大、不知所终,在乐曲的最后以近乎超越时间的徐缓向最高音域的主音飞升。
梅湘经常表示自己在写作或聆听音乐时可以看到色彩。在《世界末日四重奏》的注释里他把第二乐章钢琴“柔美橙蓝色的和弦瀑布”比做是“虹的水滴”,而在梦中(第七乐章)他“听到并且看到井然有序的和弦与旋律,熟悉的颜色与形状”,接着他“坠入幻境,恍惚地感受到一种狂喜的旋转,一种晕眩的超人的音与色的浸透。
这些火剑,这些流动的橙蓝色的熔岩,这些突然的星︰它们是群集的虹!”这种声音与色彩的对应关系也许纯属主观,不值得过分强调,但梅湘的确像画家调合颜色般创作音乐,并且深谙制造新音色之道。
浦朗克(Poulenc)曾经拿他跟以色彩和宗教题材知名的画家鲁奥(Rouault)相比。梅湘音乐中“彩虹般”的音色正是他最令人着迷的地方。
奥利维埃·梅湘与他的“世界末日四重奏”
梅湘的本名是Olivier Eugène Prosper Charles Messiaen,是法国作曲家、风琴手与鸟类学者,1908年生于法国南部亚威农Avignon的文学家庭,母亲Cécile Sauvage是位诗人,父亲Pierre Messiaen 是英文老师,将莎士比亚戏剧翻译成法语,梅湘还有一位弟弟,母亲发行一系列的诗集L'âme en bourgeon (The Budding Soul),Tandis que la terre tourne (As the World Turns) 的最后一个章节,是写给未出生的儿子,梅湘说这系列的诗对他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预言了他将来的创作生涯。
梅湘八岁开始自学钢琴,也尝试作曲;梅湘11岁进入巴黎音乐学校,跟随在Paul Dukas、Maurice Emmanuel、Charles-Marie Widor 和Marcel Dupré 老师身边学习,他在音乐学院学习1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获得了伴奏、音乐史、作曲、风琴、即兴演奏、对位法等大奖。1931 年11岁时他被巴黎La Trinité(圣三一教堂)的教堂指定担任风琴手,一直任职到往生为止;1936年27岁与姚立伟(A. Jolivet)、勒修尔(D. Lesur)以及波德里耶(Y. Baudrier)等青年作曲家合组「青年法国」(Jeune-France),对抗当时盛行于巴黎普朗克等作曲家「六人组」的新古典主义,他们主张恢复人性的音乐,且发表以天主教信仰为根基的神秘主义作品,成为当代前卫法国音乐界的佼佼者。
奥利维埃·梅湘与他的“世界末日四重奏”
1914 年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父亲从军后,母亲带著两个儿子寄住 Grenoble 的舅舅家,梅湘迷上戏剧,他用半透明的玻璃包装纸搭建简单的玩具剧院,对著弟弟吟诵莎士比亚,此时他也成为罗马天主教成员,后来梅湘常在阿尔卑斯山的家中作曲,他在 Grenoble 的南边有间房子.
0:00
0:00
梅湘的钢琴无师自通,他喜欢法国作曲家德布西 (Claude Debussy) 与拉威尔 (Maurice Ravel) 的音乐,同时期开始著手作曲, 1918 年父亲退役,全家搬至 Nantes.梅湘继续音乐学业,老师 Jehan de Gibon 赠他德布西的歌剧 Pelléas et Mélisande 的乐谱,梅湘形容当下的感觉像是中了头彩,这本乐谱对他造成决定性的影响. 1919 年父亲获得巴黎学校的教职,全家又再次搬家,梅湘也进入巴黎音乐学校就读,那年他 11 岁.
奥利维埃·梅湘与他的“世界末日四重奏”
梅湘的成绩卓越,常在班上拿到第一名. 1924 年 15 岁的梅湘拿到和声学第二名,隔年获得对位法与赋格曲第一名, 1927 年获得钢琴伴奏第一名, 1928 年与老师 Maurice Emmanuel 学习后,拿下音乐历史学第一名,在 Emmanuel 教导下,梅湘对古希腊音乐的旋律与国外音乐表现方式产生兴趣.了解钢琴的即兴弹奏技巧后,便跟随老师 Marcel Dupré 学习风琴,承继名门 (Dupré 的老师是 Charles-Marie Widor 与 Louis Vierne; Vierne 则是 César Franck法朗克 的学生). 1929 年梅湘获得风琴弹奏与即兴创作第一名.

与老师 Charles-Marie Widor 学习一年后, 1927 年秋天梅湘跟随老师 Paul Dukas 学习管弦乐编曲, 1930 年获得作曲第一名.学生时期便公开发行自己为钢琴谱写的创作 Préludes (更早之前创作的 Le banquet céleste 也在随后获得发行),其作品显示梅湘 modes of limited transposition 和 palindromic 节奏的优异.
奥利维埃·梅湘与他的“世界末日四重奏”
1931 年梅湘与自己的管絃乐团 Les offrandes oubliées 公开首演,同年首次听到 gamelan 发出的声音,引起对敲击乐的兴趣.

梅湘与风琴的特殊关系缘于 1927 年秋天,他加入 Dupré 老师的课. Dupré 老师事后回忆这段往事,他说梅湘从未看过风琴,他安静坐著听 Dupré 讲解和实际操作约一小时,回家后一星期,梅湘返回学校用风琴弹奏巴哈的C小调幻想曲,让在场的人印象深刻, 1929年起梅湘经常被巴黎IXe arrondissement 的 Église de la Sainte-Trinité 天主教堂指定担任风琴手 (因为当时的风琴手 Charles Quef 生病), 1931 年 Charles Quef 病逝,风琴手的位置出现空缺, Dupré, Charles Tournemire 与 Widor 都支持梅湘争取这个职缺,最后在 Widor 推荐信的加持下, 1931 年梅湘如愿获得同意,并保留这个风琴手的职位超过60 年之久.
奥利维埃·梅湘与他的“世界末日四重奏”
1932 年梅湘和小提琴手兼作曲家 Claire Delbos 结婚,启发梅湘为老婆创作小提琴与钢琴的作品 Thème et variations,还有些曲子是为了庆祝幸福的家庭,例如 1936 年的联篇曲 Poèmes pour Mi (隔年梅湘将此曲编成管絃乐曲),曲名最后一字 Mi 是妻子对他的暱称, 1937 年儿子 Pascal 诞生,这场婚姻后来成为悲剧,因为 Claire Delbos 一场手术过失导致丧失记忆,她在心理治疗机构度过馀生.

1936年,梅湘与André Jolivet, Daniel-Lesur, Yves Baudrier 等人共组La Jeune France (英文的意思是 Young France),旨在嘲讽普遍流行却又轻佻的巴黎现代乐,例如他们反对法国诗人作家Jean Cocteau 在1918年的诗作Le coq et l'arlequin 裡说 - 有生命的音乐拥有真挚的动力,宽大和艺术家的良知- 梅湘的生涯很快地便离开这个公众阶段,此时期,他的创作不为大众委託,也不为一般的音乐演奏会.
奥利维埃·梅湘与他的“世界末日四重奏”
1937 年巴黎举行世界博览会 (International Exposition dedicated to Art and Technology in Modern Life),梅湘应邀在展期间于塞纳河畔的一场光火水舞表演秀裡担任伴奏,他将 ondes Martenot 乐器实际运用在这场演奏,曲目是没有发行的 Fêtes des belles eaux,此后他在许多创作曲中,都选用 ondes Martenot 当作演奏乐器.
奥利维埃·梅湘与他的“世界末日四重奏”
1940年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梅湘被征召至法国军队,由于近视关系,他只能当医学助手,而不是战斗员.1940年5月梅湘在Verdun被俘,随后被带到德国 Görlitz 的集中营 Stalag VIII-A,他在集中营遇到一名小提琴手,大提琴手和单簧管手,他们都是囚犯.刚开始梅湘为他们谱写三重奏,不过逐渐地,他加入三重奏,谱写 Quatuor pour la fin du temps (世界末日四重奏 - Quartet for the End of Time),1941 年 1 月这首曲子的首演便在集中营裡举行,这部创作的首演由梅湘与其他战俘担任,观众则是集中营囚犯和狱警,梅湘弹奏著拙劣的直立式钢琴,作品强制式的内省与反应无聊透顶的狱中生活,成为二十世纪欧洲公认最杰出的现代乐作品之一.表面的曲名 End of Time 不仅是对启示录的暗喻,曲子内容更透露梅湘对于旋律与和声,搭配时间的处理,完全异于先前作品及时下创作者。
奥利维埃·梅湘与他的“世界末日四重奏”
1941年5 月, 梅湘发行唱片后,立刻被巴黎音乐学校指定担任和声学与作曲教授,成为现代音乐史上举足轻重的前卫作曲家。 1966 年担任音乐结构创作教授,直到 1978 年退休为止长达 37 年,早期他在巴黎音乐学校教导的学生在现代乐史佔有一席之地,包括著名的现代乐製作人皮埃尔·布莱兹Pierre Boulez, 钢琴家依雯.洛丽奥Yvonne Loriod (后来成为梅湘第二任夫人), 1952 年跟随他的Karlheinz Stockhausen,Iannis Xenakis 与1970 年代后期的 George Benjamin.希腊作曲家 Iannis Xenakis 曾于 1951 年短暂地跟随过他,当时梅湘建议并鼓励 Xenakis 透过数学与建筑学的逻辑改善其音乐本质,且运用在音乐中,可见得梅湘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虽然他任教职时只有 33 岁,但是透过优秀学子的证明,梅湘是一位杰出的教授.他鼓励并协助学生寻找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教出许多一模一样的梅湘.
奥利维埃·梅湘与他的“世界末日四重奏”
1943 年,梅湘为 Loriod 与自己谱写双钢琴作品 Visions de l'Amen (英译 Visions of the Amen),稍后又为 Loriod 製作庞大的钢琴独奏曲 Vingt Regards sur l'enfant-Jésus (英译 Twenty gazes on the child Jesus).还为女声合唱团与管絃乐团谱写 Trois petites liturgies de la Présence Divine (英译 Three small liturgies of the Divine Presence),这首曲子包含难度很高的一段钢琴独奏,当然也是为 Loriod 而写的.他持续将礼拜式的风格注入钢琴弹奏与演奏会裡.

受到中世纪爱情神秘剧Tristan and Isolde 的启发,1945年梅湘製作讚颂人类爱情(与先前讚颂神的作品不同) 三部曲的首部曲Harawi.第二部曲则是受俄国指挥家库谢维茨基(Serge Koussevitsky) 所託,梅湘著手这部作品时,并没有限定作品长度与管絃乐团的规模,结果完成十个乐章的杜兰嘉里拉交响曲
Turangalîla-Symphonie,与一般的交响乐不同,延伸出人类爱情与结合的喜乐和瞑想.华格纳写的Tristan und Isolde 省略了人类性爱的原罪,相较之下梅湘的版本反而将性爱视为神圣的天赋.
奥利维埃·梅湘与他的“世界末日四重奏”
1947,年梅湘拜访美国,他的音乐被库谢维茨基 (Serge Koussevitsky) 与斯托科夫斯基 (Leopold Stokowski) 指挥, 1949 年 Turangalîla-Symphonie 举行首演,由伯恩斯坦 (Leonard Bernstein) 担任指挥.这段期间梅湘除了在巴黎音乐学校任教音乐分析课程,也在匈牙利的布达佩斯(1947年)和Tanglewood (1949 年) 教导学生音乐, 1949 与 1950 年夏天他在德国的达姆斯塔特国际现代音乐暑期班(Darmstadt New Music Summer School) 教书.虽然自己未使用过 十二音技法 (摒弃调性系统 (Tonality),用无调性 (Atonality),将八度音程-十二个半音任意排列,变化三个曲调: 转位,逆行及逆行转位,创始人是表现主义代表人物 荀白克),经过三年的乐谱分析教学课程,如荀白克的作品后,他也将其他製作音阶的方式 (时值 : Duration, 演奏法 : Articulation, 力度 : Dynamics) 加入色彩音调应用.这样革新的结果产生钢琴演奏曲 Mode de valeurs et d'intensités (源于 Quatre Études de Rhythme),这首曲子曾不正确地被描述是十二音列的第一首作品,其实是受到早期欧洲十二音列作曲家如 : 布列兹(Pierre Boulez), Karel Goeyvaerts 与史塔克豪森 (Karlheinz Stockhausen) 等人的影响.此时期梅湘也尝试透过具象音乐 (concrete music : 前卫爵士的一种风格,将自然界的环境音与噪音加入音乐创作) 录制声音创作.

1952 年梅湘为了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而应试,题目是横笛演奏曲,结果他製作了横笛与钢琴演奏曲 Le merle noir,梅湘已长期为鸟志曲著迷,鸟类曾出现在早期多部作品中 (如 La Nativité, Quatuor 和 Vingt regards),横笛曲 Le merle noir 就是为了 黑鸫 (blackbird) 而写的. 1953 年的管絃乐作品 Réveil des oiseaux 更将鸟志曲发展到新水平 - 全曲皆为鸟志曲,主题是 侏罗山脉 (法国和瑞士边境的弧形山脉) 白天与夜晚听到的鸟啼声.从此梅湘将鸟志曲加入作品,製作许多关于鸟类的曲子,如 1958 年完成的钢琴演奏曲 Catalogue d'oiseaux,与 1971 年的 La fauvette des jardins.鸟志曲的编曲不简单,其複杂音调如诗意般地唤起鸟儿啼鸣时的地方与氛围. Paul Griffiths 说比起任何过去的作曲家,梅湘更是一位认真的鸟类研究学者,他也是所有鸟类学者中透过音乐传达鸟志曲最杰出的人.

长年与病痛对抗,梅湘的首任妻子于 1959 年往生, 1961 年梅湘与依雯.洛丽奥Yvonne Loriod 结婚,他开始时常旅行,寻找更多国外的鸟儿,为其编写曲子,此外也常出席音乐场合.在 Loriod 的协助研究下,夫妻俩在山峦谷涧漫步,採集各种鸟类声音以供作曲. 1962 年梅湘来到日本旅行,受到 雅乐 与 能乐 古典歌舞剧场启发,製作出 Sept haïkaï : Japanese Sketches,将传统日本乐器风格摩写于其中.

梅湘的音乐受到布列兹(Pierre Boulez) 拥护,他在自己的 Domaine 音乐会和 Donaueschingen 音乐节演奏梅湘作品如 Réveil des oiseaux, Chronochromie (为 1960 年的音乐节而谱) 与 Couleurs de la cité céleste, Couleurs de la cité céleste 受託要写给三把伸缩小号和三座高音木琴演奏,不过梅湘在曲中增加铜管,号角,打击乐与钢琴,指定高音木琴, xylorimba,马林巴木琴取代原先的三座高音木琴.此时期另一作品 Et expecto resurrectionem mortuorem,是为了纪念两次大战的亡者而谱,以半私人方式在巴黎的圣礼拜堂首演,随后在沙特尔主教座堂公演,来宾包括戴高乐将军.
奥利维埃·梅湘与他的“世界末日四重奏”
梅湘的作曲声誉越来越成功, 1959 年他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66 年被巴黎音乐学院任命为作曲教授 (虽然他之前就在那里教过几年的书), 1967 年梅湘被选进法兰西学院, 1971 年获得伊拉斯谟奖, 1975 年获得英国皇家爱乐协会授与金牌, 1977 年获得丹麦音乐最高荣誉的 Sonning 音乐奖, 1980 年获得比利时 The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Crown 勋衔.
 
1965-1969 年 Messiaen 投入巨作 La Transfiguration de Notre Seigneur Jésus-Christ.动员了 10 个合唱团 (100 位声乐家), 7 位乐手和一个大型的管弦乐团,内容是『(我主耶稣) 登山变像』故事的瞑想,共分为 14 个乐章.接著他受美国人 Alice Tully 之託,为独立宣言 200 週年纪念谱曲, 1972 年春天 Messiaen 飞到美国,受到犹他州的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启发 (他说这裡有最棒的景观,颜色与鸟志曲),完成 12 乐章的管弦乐作品 Des canyons aux étoiles…, 1974 年首度在纽约公演.

梅湘的音乐拥有複杂的旋律性,他对古希腊与印度教音乐的旋律深感兴趣,modes of limited transposition (一种音乐调式) 由梅湘发明,身为罗马天主教徒,从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宗教信仰的虔诚,时常远行的关系,他也受到世界音乐启发,如日本音乐、印尼的gamelan(他的管絃乐作品裡常可清晰听见 敲击的声音)、美国犹他州布莱斯峡谷国家公园的自然景观和罗马天主教修道士 Saint Francis of Assisi 的一生.
 
1940年左右,梅湘曾解释其音乐语言的技巧,这也表明他的音乐风格,他认为自己是一位节奏家可能比作曲家来得恰当。他在学生时代就已经对古希腊的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硏读十三世纪印度重要音乐著作《音乐的海洋》。当中的理论家讨论了一百二十种印度教音乐的节奏,这些研究,日后都成为其作品的特色,如《爱的交响曲》的标题就是与印度教有关的作品。

梅湘说 : 当我听见和声时,会不由自主产生共鸣,联想到色彩,特别是透过我的音乐调式所发出的和声,我将这些色彩加入作品中.
奥利维埃·梅湘与他的“世界末日四重奏”
有一段时间梅湘全心投入十二音列的实验,后来被世人褒为该种编曲技巧的杰出改革家, Ondes Martenot (右图) 这种早期的电子键盘乐器也因为梅湘在,创作上的使用而开始在其他作曲家间流传.

梅湘写的鸟志曲唯妙唯肖,令听众神魂颠倒,他相信鸟类是最杰出的音乐家,更相信自己是一位鸟类学者,胜过作曲家.所以梅湘的鸟志曲超过全数作品的一半,足见他对鸟类的重视,结合上述梅湘对色彩的运用,个人对时间与音乐间的概念,鸟志曲,对宗教全心全意的阐述,让他在西方现代作曲家佔有无人能及的地位.

音乐的基本元素是音符,音符透过组合成为乐句,乐句组成旋律,旋律组成主旋律,最后成为歌曲.

为了捍卫领土,公山雀透过唱歌宣示自己的地盘,听到闯入地盘的公山雀歌声,也可了解对方的健康与实力状况,歌声提高表示战斗意志高涨.除了透过唱歌捍卫家园外,公鸟也透过歌声取悦母鸟得以进行交配,根据专家研究显示,公鸟唱歌取悦母鸟时,其音乐出现复杂性.

本帖由 Windtune 最后修改于 2017-02-09 09:36:38.

共收到 3 条回复
风之声
Steve · #1  7年前  
谢谢管理员替我重新排版?
风之声
Moore · #2  7年前  
好前卫的作品,他还有个更广为熟知的中文名—梅西安!中国作曲家陈其钢就是他的关门弟子。
风之声
Windtune · #3  7年前  
不客气,感谢Steve贡献这样好的内容。
回帖
需要登录才能回复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