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金色之声 暨“中国圆号重奏团”上海首演侧记

圆号 · ChinaHorn · 于 8年前发布 · 3202 次阅读
风之声
2016年10月18日,“中国圆号重奏团”在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举办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专场音乐会。
乘着金色之声 暨“中国圆号重奏团”上海首演侧记
“中国圆号重奏团”是国内第一支具有专业水准的铜管室内乐组合,主要成员均来自全国各大专业乐团及音乐院校的圆号演奏者和在职教师,其中有不少人有着多年留学海外的经历。乐团成立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却充满朝气与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都有一个“中国梦”,立志要振兴我国长期以来一直较为薄弱的圆号、乃至铜管事业,要让广大的音乐爱好者们了解和享受圆号艺术的美。
乘着金色之声 暨“中国圆号重奏团”上海首演侧记
音乐会的曲目安排独具匠心,富有特色。上半场主要以经典的传统曲目为主,虽然是耳熟能详的旋律,可是通过圆号重奏的重新组合和编排,让听者耳目一新,既保留了原作品的艺术内涵,又展现了圆号宽广柔美、辉煌厚重的音乐性,加上演奏家们的高超技巧与倾情演绎,令观众情不自禁的随着乐声“乘着金色之声,穿梭音乐时空。其中根据贝多芬《艾格蒙特》序曲改编的十二只圆号大重奏,圆号丰富的表现力展露无遗。
乘着金色之声 暨“中国圆号重奏团”上海首演侧记
众所周知,原作是一首戏剧性极强的乐队作品,演奏家们显示了极其高超的演奏技巧和音乐素养,重奏团的创建者、中央音乐学院满燚老师担任第一圆号,几段solo极富魅力,无论是乐曲中表现悲苦压抑的情绪,还是辉煌凯旋的激情,都通过圆号宽广的音乐幅度和神奇的音色变化,表现的淋漓尽致,各个声部的配合默契,将原作的意蕴和张力演绎的非常完整,不禁令人感叹:同样的一种器乐组合,覆盖了一个管弦乐团的艺术效果,将贝多芬这部充满英雄性的史诗篇章,在圆号重奏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组合中完美呈现;另外,《瓦格纳幻想曲》同样使人领略到高超的演奏水平和辉煌雄浑的圆号音色。上半场曲目中还包括了几首宗教音乐作品,展现出圆号温厚深情、高贵圣洁的色调,随着圆号声响起,观众们沉醉在圣神、深邃、悠远、纯净的历史回响中。
乘着金色之声 暨“中国圆号重奏团”上海首演侧记
圆号被誉为最接近人声的乐器,充满歌唱性。音乐会的另一大亮点就是邀请了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沈洋与之合作。这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历史上虽然有过一些作曲家创作了人声与圆号的作品,但还没有出现过人声与纯圆号重奏合作的形式。歌唱家沈洋的音色和音区与圆号非常接近,两者的融合度之高,令人感到“惊奇”。人声与重奏组可以说浑然一体,和声线条清晰,织体丰满。

值得一提的是,在表演中,圆号的吹奏不是一般的伴奏型音型,而是和声型结构,演唱是整个和声结构中的一个声部,从而形成“人声与圆号重奏”的这样一个大构架,这就要求无论是演唱者还是演奏者都需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音准、节奏以及音色控制都必须有相当高的要求。令笔者感到欣喜的是,现场的表演堪称完美,沈洋展现出自身高超的艺术素养,圆号的演奏分寸拿捏的亦十分到位,两者互不干扰、相得益彰,为观众呈现了一种和谐新颖的音响效果,均展示出“高贵优雅音色”的美妙瞬间。我们实在应该为这样的艺术创新实践拍手叫好!
乘着金色之声 暨“中国圆号重奏团”上海首演侧记
音乐会的下半场曲目以风俗性作品为主,既有爵士韵律,又有探戈节奏,表现出圆号这个乐器不拘一格、变化多端的性格,可以古典,也能够通俗。重奏团的演奏家们不仅在风格把握、技术性能上表现出圆号的“跨界”性,更是在形式上加入了众多元素,有肢体、有演唱,还加入了爵士鼓和电吉他,表演上幽默风趣,轻松愉悦,看得出,如此多元性和包容性的曲目安排,是演奏家们精心策划的一场丰富多彩、富有创意的专场音乐会。最后的返场曲目,来自柏林爱乐的圆号演奏家,突然出现在观众席中,吹响了“茉莉花”的旋律,令观众异常“惊喜”,将整台音乐会推向了高潮。
乘着金色之声 暨“中国圆号重奏团”上海首演侧记
纵观整个中国古典音乐舞台,有如此高水平、高表现力,高观赏性的铜管室内乐组合真可谓凤毛麟角。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中国重奏团的领军人物、艺术总监、德国广播爱乐乐团的首席圆号演奏家韩小明教授,作为一名资深、有前瞻性和心系祖国的海外艺术家,他为国内的铜管音乐届带来了巨大变化。

“中国圆号重奏团”是一支年轻的队伍,正因为年轻他们充满朝气,充满想象力,有着不断创新,大胆突破的探索精神,而这正是艺术真意的价值和理想。成立至今,重奏团除了在国内各地展开巡演,他们的足迹已迈进欧洲音乐强国。今年7月他们在德国、奥地利等地成功举办了多场音乐会,反响热烈,好评如潮,中国圆号之声自豪响亮地回响在了国际舞台。“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也许这就是他们共同的“中国梦”。在此,我援引奥地利著名圆号大师Hans Pizka先生的一段原话来结束本篇评论:“这是非常好的圆号重奏音乐会。漂亮的音色,高音的准确度极好,低音声部如同大提琴效果,低音圆号非常出色,加上幽默的演出和对多种音乐风格的透彻理解,营造出一台丰富的节目。慕尼黑文化中心内的观众席上做满了人。我们大家都非常感谢你们带来了这样令人难忘的音乐会。”

本帖由 ChinaHorn 最后修改于 2016-10-30 22:19:24.

回帖
需要登录才能回复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