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雷长笛作品《幻想曲OP.79》之探讨与诠释

长笛 · Rampal · 于 7年前发布 · 最后由 Rampal 7年前回复 · 10924 次阅读
风之声
本帖于 7年前 被管理员设为精华帖
G. Fauré - Fantasie for Flute (Op. 79) ,这首G.弗雷的长笛幻想曲于1898年为巴黎音乐学院的长笛学生毕业考试而作,后成为国际长笛比赛最常用的经典必奏曲目之一。作者:刘怡谦
弗雷长笛作品《幻想曲OP.79》之探讨与诠释
幻想曲(Fantasie)一词最早出现于16 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指脱离一般特定曲式,以自由乐想写成的器乐曲2。从16 世纪至19 世纪,幻想曲的曲式始终维持自由多变的倾向,不受严格局限或规范限制,吸引许多作曲家们大量的进行创作,因而产生了瑰丽多彩且数量丰富的幻想曲作品。
弗雷长笛作品《幻想曲OP.79》之探讨与诠释
法国作曲家加布里埃尔·弗雷(Gabriel Fauré, 1845-1924)生于19 世纪后浪漫主义时期,法国的作曲家、管风琴家、钢琴家以及音乐教育家。福莱前承圣桑,后继者则有拉威尔与德彪西;早期与圣桑一同为法国国民乐派奠基,后期在巴黎音乐学院任内力行改革,提拔后进,对于法国近代音乐发展起了轴承的作用。弗雷的音乐作品以声乐与室内乐闻名,在和声与旋律的语法上也影响了他的后辈。
弗雷的作品倾向摆脱长久以来的调性规范,当时各地的民族主义兴起,呈现百家争鸣的场面,各国无不企图挣脱德奥音乐的影响;这时期以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的音乐最具有领导地位,许多作曲家皆受其影响,但弗雷却仍坚持法国传统精神,音乐表现高雅、透明单纯且节制不浮夸,作品中自由丰富的和声与音色变化,使其音乐在当时独树一格。美国作曲家柯普兰(Aaron Copland)认为弗雷就好比是法国的勃拉姆斯(Johnnes Brahms)“Fauré is the Brahms in France”,可見弗雷确有其重要之地位。
弗雷长笛作品《幻想曲OP.79》之探讨与诠释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曾任巴黎音乐院院长的弗雷对法国长笛学派的发展扮演着极关键的地位。因此,笔者希望借由探讨法国作曲家弗雷长笛作品《幻想曲》(Fantaisie, op. 79)的过程,能更深入了解弗雷对法国长笛学派产生的影响,以及其作品在法国长笛音乐上之地位,并能对法国的长笛音乐有更深刻的体认和诠释。

本帖由 Windtune 最后修改于 2017-01-12 01:37:08.

共收到 2 条回复
风之声
Rampal · #1  7年前  
《幻想曲》之音乐分析
此首弗雷专为巴黎音乐院长笛毕业考试而作的《幻想曲》,其看似单纯的「慢-快」两部份(Two-Part Form)音乐形式中,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变化与多样的音乐要素,与强调华丽声响效果或缜密组织架构的长笛协奏曲或奏鸣曲相较之下,其音乐的丰富性也毫不逊色。本文将透过分析音高、节奏、音色与织体等不同音乐要素的过程,为《幻想曲》提出合理的音乐分析与演奏诠释之方向。
(一)音高:
第一部份中,最主要的音高特色是音阶式的横向线条型态。作曲家意欲透过三种不同写作手法的变化,进行上下行音阶式横向线条的利用,作为第一部份中音乐展衍的开端。第一部份之中,第1 至第19 小节皆是以长音之后接续音阶方式的上下起伏线条表现为主。

第 19 小节开始,音乐以跳进、级进相互交织而成的音阶式上下起伏线条开始展衍;若从每一拍的正拍衔接来看,可看出作曲家仍以追求二度衔接音阶式的横向线条表现为主。第 33 小节开始,作曲家以装饰音及上下起伏的快速音群作为另一种音阶式横向线条的表现。

在第二部份中可发现一个前后出现四次、音高与节奏型态皆相同的“G-A-E-G”音型,引导着第二部份音乐的进行与展衍,使此“G-A-E-G”音型因而具有类似于动机音型之功能;而此音型出现的时空点,便是第二部份段落的起始点。

作曲家在第一部份安排了三种不同的音阶式横向线条手法,试图为慢速度的音乐进行制造精细的变化;在音乐变化起伏较大的快速度第二部份中,作曲家则利用完全相同样态的“G-A-E-G”音型领导各段落音乐之展衍,由此可推断作曲家意欲透过两部份音乐中精细微妙的“同中谋异、异中求同”的音高处理安排,使《幻想曲》听来不仅具有新鲜的变化感受,又能在看似繁复的段落安排中寻得完整而一统的音乐感受,呈现丰富多样的动人样貌。
▲长笛:James Galway,Charles Dutoit指挥皇家爱乐乐团(英国)协奏,出自RCA唱片1977年录音。
弗雷长笛作品《幻想曲OP.79》之探讨与诠释
(二)节奏:
综观全曲,可发现作曲家以速度及节拍作为此作品段分性之依据。第一部份以 6/8 拍子组成,速度为较缓慢的Andantino,具有歌唱般的吟咏意味。第二部份由 2/4 拍子所组成,速度为较快速的Allegro,具有活泼轻快的气质。

在乐曲中,作曲家偶尔会安排不同的节奏处理手法,营造巧妙的音乐律动,如乐曲的第90 小节处,作曲家以异部错置的手法将三拍子与二拍子不同的节奏律动结合于同一段音乐之中,是作曲家追求音乐中精细变化的再次证明。

除了追求节奏型态与律动的单纯与规律之外,作曲家在音符的使用上也力求简洁,不论是慢速度的第一部份或快速度的第二部份,长笛与钢琴旋律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以八分音符及十六分音符构成,这种节奏组织形态的单纯与规律作风,正是弗雷独特的个人音乐风格之一。另外,在第二部份中,作曲家总是以弱起拍子的方式展开高音声部的长笛旋律,此种弱起拍子节奏型态的安排配合钢琴伴奏部份快速度两拍子律动,为第二部份的音乐增添了一份轻盈优雅而流畅的效果。全曲在作曲家安排节奏组织型态与节奏律动的巧思下,散发单纯而优雅的风格。
0:00
0:00
长笛:E.帕胡德,钢琴:Eric Le Sage

(三)织体:
第一部份主要以「层叠式」的音乐织体为基础。此种织体的特色是指单一旋律线条借由乐句模进等手法,在音响空间中产生层叠式的音乐效果。第一部份的长笛旋律中,可发现第5 至第8 小节的乐句以下二度的方式模仿第2 至第4 小节的前一乐句,音乐织体于是产生分层叠堆的现象,属“层叠式”织体之型态。

「对唱式」织体主要出现于乐曲的第二部份。此织体主要的特色是由两条不断游移于不同音域空间层面的旋律线条相互展衍、交替所编织而成。在第二部份的第72 小节开始,钢琴部份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带领音乐旋律线条之进行,在第74 小节之处随即将歌唱的旋律交给长笛部份,钢琴与长笛两者之间于是形成对唱般的音乐织体线条。

由于第二部份中“对唱式”音乐织体的使用,使钢琴与长笛旋律之间产生相互竞奏的精彩效果,也使音乐充满了互动的灵活趣味。综观全曲,作曲家将“层叠式”与“对唱式”的织体穿插运用于乐曲之中,使音乐更显流畅而灵动。
(四)曲式结构
在音乐分析的过程中,可发现作曲家其实是经由调性、音高、节奏组织型态与织体等多项要素来进行音乐的塑造,进而形成全曲段落划分因素之所在。因此,本文将就前述的音乐要素观察与分析所得出的结论,进一步探究乐曲各段落的音乐发展和表现方式。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首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可划分为两个部份。
风之声
Rampal · #2  7年前  
《幻想曲》之演奏诠释
以自由乐想写成的《幻想曲》曲式自由多变,音乐充满精彩的对比与张力。弗雷于1898 年聆听塔法奈尔演奏此作品之后,曾说他当初完全没预料到自己竟然写出如此具有戏剧性音乐张力的作品62。《幻想曲》是专为巴黎音乐院长笛毕业考而写的作品,曲中对于技巧与音色控制上的要求,正是演奏诠释此作品重点之所在。

演奏此首作品首要注意的是“技巧”的掌控力与表现力,其中又以“手指”及“运舌”的灵活运用为主。乐曲第二部份中大量出现的自然及变化音阶与繁复多变的articulation,往往让人望之却步。其实这些技巧都可自塔法奈尔与学生所编写的长笛练习法教本-《17 首日课大练习》中的第四课寻求良好的练习方法。
弗雷长笛作品《幻想曲OP.79》之探讨与诠释
塔法奈尔(Paul·Taffanel)在24 个大小调的音阶练习之中,安排了8 种不同的运舌法,让演奏者在熟练音阶指法的过程中,也能同时锻炼各种不同运舌能力的灵活运用。只要演奏者能保持规律而有效的练习,假以时日必能克服《幻想曲》中手指与各种运舌变化的挑战。

此作品的长笛旋律中时常出现低、中、高三个不同音域大跳的音程变化,在演奏上要避免音程跳进时造成低音域音色的空洞,或高音域音色的过分尖锐,以达到乐曲中音色的统一与平衡。从力度变化的符号标示来看,全曲的音乐始终在pp 到ƒƒ 的力度之间随着音形的上下起伏进行强弱的变化,此种多层次的力度变化方式,就如同法国印象派画作中光影明暗的细微变化一般,让听觉自然地随着音乐的行进感受到细致而微妙的音色变化。

《幻想曲》中音乐术语的清楚标示,对演奏诠释此作品有极大的帮助。在段落的安排上,演奏时可根据音乐术语的提示作不同速度上与音色上的变化,让音乐以更流畅、自然的方式进行。另外,在节奏的掌控上应避免失速或躁进,必须保持弹性而规律的两大拍律动;长笛与钢琴的演奏者必须精准掌控乐句相互衔接时的节奏与速度变化,制造相互竞逐与对话的趣味性,使《幻想曲》的音乐更加丰富而多彩。
长笛:陈琦玲,录制于瑞士苏黎世艺术大学管风琴音乐厅

乐曲一开始是由钢琴独奏两次力度为p 的e 小调Ⅰ级和弦揭开序幕,音响效果显得十分单纯而宁静。于第2 小节加入的长笛旋律以中音域的长音B 音为开端,为了避免破坏音乐中寧静而单纯的音响效果,演奏者应以较柔软的点舌音“du”代替“tu”音吹奏B 音。在第4 小节衔接进入第5 小节之处,若依照乐句之划分,演奏者本应于最后一拍的F♮音之前换气64,但由于此处音符的音值较为短小,急促的呼吸动作恐会影响乐句之间的衔接,所以可将换气动作延后至第6 小节第一拍的A 音之后进行。

第26 与第29 小节的长笛旋律乃是第3 及第15 小节乐句之变形,在演奏时要稍加强调正拍上的音符,以突显原曲调旋律线条的使用。

第31 小节开始一連串的半音音阶是第一部份中长笛指法技巧最为艰难的部份,演奏者若能以快速且清晰的运指搭配渐强的音色力度变化,便能制造极为华丽、精彩的音乐张力。在半音音阶的运指练习上,可先以4 个三十二分音符构成的一拍作为划分音群的单位,开始练习时则以5 个三十二分音符来练习。
弗雷长笛作品《幻想曲OP.79》之探讨与诠释
▲长笛独奏是来自爱尔兰的演奏家Emma Zoe Elkinson,她曾和U2乐队一起工作。协奏是荷兰的巴赫管弦乐团,录制于阿姆斯特丹皇家大会堂(Royal Concertgebouw)。
弗雷长笛作品《幻想曲OP.79》之探讨与诠释
此种以正拍开始、正拍结束的练习法对于乐句之间的相互衔接有极大的助益,待演奏者的运指逐渐熟练后,可利用相同的方法将练习的单位扩大至每两拍为一组66,此时仍要遵守正拍开始、正拍结束的方法持续练习,才能使音乐更流畅的进行,不致被指法的繁复变化而影响。

除了力度上逐渐增强的音色变化之外,演奏者也可利用弹性速度的变化,诠释第31 小节开始的半音音阶及维持在e 小调Ⅰ级之上的第36 至第39 小节曲调旋律,以凸显幻想曲自由而浪漫的乐风。由于钢琴声部在第一部份中始终维持于伴奏的角色,长笛声部才是主导音乐展衍之主角,长笛演奏者在诠释第一部份音乐的过程中,对于音色层次的掌控应有更多的想像与音色上明暗变化的处理,才能更贴切地表达出法国音乐中微妙细致的优雅气质。

第40 小节开始,原先居于伴奏地位的钢琴声部一跃而成第二部份音乐中另一位主角,而长笛与钢琴声部之间相互“对唱式”音乐织体的安排,是第二部份中最重要的音乐特色。不论是长笛或钢琴的演奏者,在节奏掌控与两声部旋律的相互衔接上,都必须非常精准明确,两位演奏者之间的默契若是不足,容易导致音乐失去流动的美感而显得拖泥带水,不可不慎。

除了“对唱式”音乐织体的安排之外,作曲家于第二部份中不时穿插“层叠式”织体的利用,以制造音乐的变化。第117 小节开始,钢琴声部出现连续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搭配长笛声部曲调式的旋律线条,便属“层叠式”音乐织体的使用。长笛演奏者可透过音色与弹性速度的变化,来诠释作曲家于此处标示的espressivo 音乐术语,钢琴声部则可想像竖琴音色的模仿,以营造典雅的音乐美感。“对唱式”与“层叠式”音乐织体的交替出现,使第二部份音乐显得更为多样化。

弗雷的作品一向以极端复杂且绵密的转调、和声及独特内敛的音乐语法著称,对于许多从小浸淫于德奥音乐中成长的演奏家来說,不吝是演奏与诠释上极困难的挑战之一。在探讨《幻想曲》演奏与诠释的过程中,笔者自1969 年赢得国际「隆-提博」钢琴大赛“弗雷奖”的法国现代钢琴巨擘柯拉德(Jean-PhilippeCollard, b.1948)所提出如何诠释弗雷音乐的看法中,获得极深的启发。

兹引述如下:“诠释弗雷的分寸并不好掌握。演奏某些作品可以全然客观,某些作品可以全然投入,但这两种方法对弗雷都行不通。弗雷的作品刚好在“中间”。这是很安静、很内向的音乐。演奏者不能太冷静,也不能太热情。你只能演奏一半,而剩下的那一半,要听众自己发现…弗雷的音乐像是他的秘密…这就是演奏与诠释弗雷的困难所在”。

《幻想曲》是弗雷专为 1898 年巴黎音乐院长笛毕业考而作的乐曲,演奏者除了追求个人卓越技巧的展现之外,更别忽略曲中丰富的音乐意涵,其演奏诠释才能真正深刻地打动人心。

透过本论文分析之后,深刻的体会到弗雷在《幻想曲》中将其巧妙的构思及精致、洗炼的写作手法融合并统整于作品各个段落内;同时,他并透过横向线条旋律的展衍及丰富多彩的音响色泽,来追求法国音乐中单纯而优雅的古典美感特质。曲中多变的转调与和声手法与形象鲜明的织体塑形,正是弗雷音乐最引人入胜之处。

《幻想曲》是弗雷唯一一首为长笛独奏而写作的乐曲,也是第一首以「慢-快」两部份乐曲形式写成的巴黎音乐院长笛毕业考指定曲。《幻想曲》曲式结构并非庞大复杂,其音乐却充满极精彩的对比与张力,对长笛演奏者的音色与技巧处理是一大挑战。《幻想曲》不但为音乐院日后长笛毕业考指定曲目立下乐曲形式之标竿,同时也刺激了法国长笛学派的蓬勃发展。希望能带领读者借由本论文探讨《幻想曲》的研究过程,一窥弗雷那深邃美丽的音乐世界,并期望本文能为日后欲研究弗雷音乐者提供若干参考。
回帖
需要登录才能回复本帖.